專題報導
 

台北共修會

 福爾摩沙苗栗出家師

全勤記錄的保持者 護法群的使命
聯絡人是門口的踏腳布 未來的發展構想

 從早期新店、三重小中心幾十人的聚會,到天母超市樓上五百人的大共修;今年四月,「台北共修會」轉移陣地到大直國小後,每週二的共修人數,已經打破千人大關;儘管到現在,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固定道場可以活動,但是熾熱的道心聯繫著所有的台北同修,不斷朝真理的路上走去。

全勤記錄的保持者

 場地的條件限制與混亂擁擠的台北交通,顯然沒有嚇阻到精進修行的同修,一位中年的男同修從二年前印心後,至今尚不曾在共修會缺席過,談到如何能夠保持這樣完整的記錄?他說:「一個禮拜才一次,我不能錯過大眾討論修行問題的機會,不管自己當時有沒有疑問,光聽別人的問題,也可以學習。」二位中年的師姐則說不出為何從未缺席?「就是喜歡來!」有一位曾缺席的年輕師姐則表示,不來時待在家裡怪怪的,總覺得不踏實。
  
 對現今大直國小的場地,這幾位全勤記錄的保持者大致都滿意,他們認為跟以前天母的場地比起來,這邊的場地要寬敞,寧靜許多,氣氛更好,組織管理上也更周到些;問及修行路上,有沒有障礙過,怎麼樣去突破?上述的中年師兄回答:「有陣子看同修們的體驗那麼精彩,自己卻不夠好,信心曾經動搖過,後來因為自己持續來共修,又常到西湖道場看師父,聽開示,漸漸的就更了解師父的教理;加上師父說過,沒有體驗的同修,還能堅信師父,繼續來共修,這樣比單有光音的體驗更好,所以很快我就度過了修行的冬天。」

護法群的使命

 台北的護法群向來被福爾摩沙全省的同修所矚目,整齊儒雅的制服與訓練有素的紀律,使人一眼望去就知道是台北的護法師兄們;指揮交通,維持秩序,服務同修是護法的主要工作內容,「調節打坐會場的氣氛,使同修們能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清修,更是我們護法人員的使命。」當了近二年護法的陳師兄說明護法的職責,他同時表示,再忙也不曾想辭退這份工作,因為真正從內心感恩師父給予新生命,就算原本的生意再忙,也始終以當護法為榮。
  
 扮黑臉是護法的基本角色,阮師兄卻認為當護法不一定都要扮黑臉,有的也可扮白臉;他覺得一位稱職的護法應該軟硬兼施。進進出出護法群好幾次的吳師兄則主張,不能老讓師父扮演黑臉的角色,應該由護法維持團體的紀律,「就算有些同修會誤會,我們仍然應該嚴格執行護法的責任。」真是碰到同修們有意見,陳師兄的化解妙方就是「私底下聊開」,告訴同修身為護法的職責,有時一些同修也會幫忙解釋,陳師兄很有信心的說:「同樣是師父的孩子,大家一定會諒解的。」

聯絡人是門口的踏腳布

 當護法不容易,身為共修會的推動人更是酸甜苦辣備嘗;台北小中心的葉師兄當了三年的聯絡人,體驗特多,「有時三更半夜還會有同修打電話來問事情,一講常常一、二個小時,沒辦法,還是得儘量為他們解決問題。」有些同修對會務難免有些抱怨,有什麼不如意的事,箭頭往往自然轉向聯絡人身上;對此情況,葉師兄回答的很樂觀:「師父說過,聯絡人就是門前的踏腳布,讓人家踩踏乾淨是我們的本分。」
  
 默默付出的必有收穫,師父常講的「補償原則」,在葉師兄與護法群身上看得特別清楚。當護法師兄們為了責任,同修打坐二個小時,自己都只能坐個三十分鐘,甚或更短時,吳師兄表示在那個時刻更能領受師父的加持力,「一坐下去,不用幾分鐘,就可進入安定的狀況。」打坐時數雖然較少,打坐品質卻無差別。
  
 葉師兄的家庭和合、身體狀況、智慧開展上,在當上聯絡人後,也有意外的獲益:女兒原來成績是不錯,現在都考第一名,全家都印心了,一起修行,生活順利;原本自己腰酸背痛的,因為戒菸酒了,身體好很多;看什麼越來越明白,心裡開朗,頭腦靈活,做事快又好。

未來的發展構想

 對於「台北共修會」未來的發展,阮師兄提出「向心力」是必先具備的動力,「每個人要有參與感,什麼事都好辦。」「同修都可試試當護法,工作的過程,會長大很快,更了解修行的意義。」吳師兄也表示看法。「學習師父的慈悲心,不要怕影響自己清淨的氣氛,跟別人太隔開。」葉師兄感觸有些同修因太過度保護自己,徒然讓社會大眾反感,「修行應該平常心,把清淨的氣氛給人,回去再多打坐就好,師父是一座大發電廠,放電越多,磁場越大。」
  
 為了不會劃地自限,為了能更跨步出去,廣行菩薩道;葉師兄與台北的同修們打算運用宣傳車,開往人潮聚集的地方,比如夜市;在那不定期的播放師父講經的錄影帶,讓一般大眾都能有機會聆聽師父法音;「先從台北縣、市試試看,接著再往中南部的縣市去 。」葉師兄滿懷熱忱的談出未來發展中的一個構想。

(頁內圖略)圖說:每次平均有近千位的台北同修集體共修
(頁內圖略)圖說:護法群在門口迎接同修入場共修
(頁內圖略)圖說:一般民眾在共修會場外觀賞師父講經影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