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詩傳道
─比利時石同修─
◎詩歌的特殊用途
◎詩人是半個聖人
◎孔子也是修行人
◎以詩傳承修行體悟
月光照遍天雲山,日落瞭望海天合。
人到中年內音重,喜著黃衫佩藍帶。∼石海山∼
上面引的這首短詩,我想凡是修行「觀音法門」的同修,必能從中探測到詩中所傳達出某些與修行有關的訊息。
自古以來,人類都一直在使用一種形式特殊的文體,而它所以特殊,就是由於它又能半隱藏,又能半顯露某些特殊的意象。這種形式特殊的文體,就是所謂的「詩」或「詩歌」,它可以使追求真知者著迷,也可以用來避免無知者的誹謗。
不管是東方或西方,從古代流傳到今日的經典名作,就是以「詩」的形式傳下來的,例如:中國古代的「詩經」,老子的「道德經」多數的「佛經」還有古代希臘人的「史詩」或古希伯萊人的「聖經」……等,也都是「以詩傳道」的明證。
記得清海師父曾說過:「詩人」是「半個聖人」,這是因為真正的「詩人」常能看見自己內在的「意象」,然後把它們用「詩」的形式表達出來。
許多的先知,也是用詩的形式來預言,以啟示世人,但他們為什麼只使用詩,而不用別種形式的文體呢?這是因為那些渴望開悟的人,常能在詩中找到更深一層的「意象」,而且能聽到所謂的「弦外之音」,比如我們讀清海師父的詩集「沉默的眼唳」,常能從中啟示我們修行的艱難與喜樂。
孔子曾說過:「興於詩、立於禮、成於樂」的話。(見「論語」泰伯篇),以一位修行人的角度來看孔子的這句話,也許我們可做如下的註解:
-
「興於詩」指的是真正好的詩篇能啟示和鼓舞我們修行的志向,這也是中文所謂「詩言志」的本意吧。
-
「立於禮」指的正是「守戒」的重要性。其實儒家所提倡的「禮」和佛家所謂的「戒律」,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。因為無「禮」的話,人倫不明、天下必亂,同樣的意思,修行的人如果不守戒的話,也不容易克服種種的魔障,而且容易陷入魔道裡。
-
「成於樂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可以指好的音樂能涵養人的性情,洗除人的邪念,使人的心靈平靜,但對一位修行的人來說,「成於樂」更深一層的內在意義是指,我們能聽見自己內在更高意境的「音流」,使我們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等級,從而使我們能達到真正大開悟的成就!
因此,我們修行觀音法門的同修們,不妨把自己的修行領會以「詩」的形式表達出來,一方面也可以做為一種「修行日記」,用來考察自己,同時可以用來鼓舞其他的同修。
當我們修行的人,在不得不使用文字表達時,「詩」是可以在不洩露「修行體驗」的情況下,一種比較好的文字表達形式。當然,對一位已經修行得道的聖人來說,也許一切的文字描述都只是「畫餅」而已,可以不去管它,但對一位不知道餅是什麼的人,詩人描述出「餅」的意象,讓他們有個概念也不錯,因為,將來他們有機會真正吃到餅時,才不會吃錯了。
最後引一首清海師父在「沉默的眼淚」一書中的短詩,做為結束,也同時與各位同修共勉:
太陽、月亮有它們的時刻
四季有它們的時間
天氣會時常轉變
但是我的渴望好像無限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