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性與科學
 

修行與科學 

摘自—「生命與科學對話錄」一書  

 《發展新神學》羅格•史匹利(Roger sperry)以其對「分裂大腦」(Split brain)的傑出研究而獲得一九八一年的諾貝爾醫學獎。他生性害羞,但卻勇於對既有的科學理論提出挑戰,他嘗試以腦神經生理學去探尋人類價值形成的軌跡,像一個浪漫而虔誠的香客,他走進科學的神殿想探望生命的意義。

˙科學在它傳統的角色裡,不是為當今的很多問題提供了具體的科技解決方案嗎?

史:科技自己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,在缺乏人口控制的考慮下,科技只是將我們更深地推向人口膨脹、汙染、需求能源及資源等惡性循環的漩渦裡。

˙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最佳方法,是改變人們的價值觀,並嘗試發展出一種新的、全球性的倫理學或神學?

史:那是最人道的方式。一場核子戰爭、全球性的饑荒或者其他浩劫當然也能改變人類的價值觀,只要我們任憑事態自行演變下去的話。但目前可見最沒有痛苦、最合理的答案是改變某些我們賴以生存及受其支配的價值和信念。今天世界需要的是一種能提昇保存既有之物的價值觀、可重複使用的能源及尊重土地的新宗教、新神學。馬克主義、摩洛等人,還有今天世俗化人道主義者,他們與科學的「聯姻」通常也意謂著對制度化宗教的拒斥,我想這是一種錯誤,特別是今天整個世界的情況已變得這麼糟的時候。我們需要將眼光從自私自利、經濟收益、政治及個人日常需求的層面提昇到較高尚、長遠、如神般的價值層面。這並不是人類大腦自然擁有或容易獲得的特質,它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不斷地去提醒、影響、教導人們去開發這些較高層次的價值觀點。

˙你不認為宗教和科學聯手,會使宗教的教義受到很多束縛嗎?

史:在過去唯物主義哲學的籠罩下,也許會如此,過去在這方面的努力一直是單方面的事,事實上就是要求宗教修正它的觀點以符合科學事實,而科學卻從未做過類似的努力。現在,我們要的是一個折衷辦法,宗教需放棄它對神祕觀念的依賴,同時科學也應拋棄它大部分的唯物主義包袱。

˙如果科學具有比宗教更大的力量,你認為「造物主」這種自然的、唯新的觀點仍然能讓我們相信並加以尊崇嗎?

史:這個問題留給神學去處理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科學需要一個夥伴的原因。

 

《觀音法門的科學驗證》
—摘自「時兆之聲」

 從科學研究中,我們得知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間。其內部就像個小型太陽系,各粒子間相隔著絕大距離。現在,如果把你體內千兆兆原子間的距離都擠掉(彷彿從海綿擠掉水那樣),所剩下的你將比最小的一粒灰塵還小,我們得用顯微鏡才看得到。而這麼點大,正是那千兆兆個原子除掉空間後的實質體積,夠驚人吧!卻是千真萬確的。

 更奇妙的,你體內原子中的電子不僅是一種物質粒子,也是一種波狀能量。其波動時形態的優美就如教堂彩色玻璃般多姿而絢麗。而且你相信嗎?它們波動時還會唱歌。若你有副神奇耳機,你將可聽到這場天籟音樂會,波與波之間互動而發出神聖的交響曲。更有意思的是,它們除了唱歌,波動時還會閃閃生光。科學界現已能實地證明你不但全身「充滿」了光,你還在「散播」這光。你若在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中,站在一個紅外線電視攝影機前,就可親眼看到這事實。從檢視螢幕上你將看到全然黑暗中,唯獨自己的形體從頭到腳,閃閃發光。由此可見,你比自己想像的有價值多了。是的,你是個千兆兆富翁。